工法

两阶段反复冲击回填法穿越溶洞桩基施工工法

发布时间:2021-05-10 | 点击量:

本工法采用常规冲击钻机,不需新增其它机械设备,机手对机械操作熟练,易于控制。
本工法充填溶洞所采用的主要材料黏土、片石可就地取材,费用较低。
本工法采用了超前钻地质勘察技术,能对桩基施工区域的溶洞位置、标高、大小、填充类型等进行了解和预判。
本工法在冲击成孔穿越填充型溶洞过程中,将黏土袋装后投入桩底,增加了黏土挤压入溶洞的效率,同时,编织袋纤维与黏土一同挤入溶洞也加强了回填物的整体性。
本工法在冲击成孔穿越填充型溶洞过程中,采用袋装水泥整包回填,使水泥能有效下沉至溶洞位置。
本工法在冲击成孔穿越填充型溶洞过程中,采用了两阶段回填挤密的加固方法。首先,采用片石和编织袋袋装黏土回填,低锤轻击将片石、黏土、编织袋纤维等挤入溶洞,作为“初衬”;随后,采取片石和袋装水泥回填,高锤重击将片石和水泥挤入溶洞,作为“二衬”。通过两阶段挤密加固,大大增强了溶洞区间桩周护壁的整体性和抗冲击能力,克服了全填充型溶洞桩基成孔过程中易塌孔及水下砼浇筑时因护壁强度不足而易跑料的问题。

[适用范围]


本工法适用于穿越填充型小溶洞(洞高小于3m)的桩基施工。

[应用实例]


秀山县学府大桥建设工程
秀山县学府大桥位于秀山县中和街道建设社区,东西向跨越梅江河,连接现有道路滨河路和双凤路,为秀山县重点工程。学府大桥全长160.495m(含前后桥台),跨径布置为5×30m,桥梁下部基础为钢筋混凝土端承桩。根据地勘资料,学府大桥施工区域位于秀山背斜北西翼,基岩面为强风化白云质灰岩顶面;在场地周边岩体上发现溶沟、溶隙及溶蚀洼地等岩溶现象,但其规模不大,且溶沟、溶隙内为软塑浅黄色粘土充填;但钻探揭示拟建场地岩溶强发育。经专家论证和现场桩基施工试验,本工程桩基施工采用“两阶段反复冲击回填法穿越溶洞桩基施工工法”,成功解决了桩基在全填充型溶洞位置易于塌孔和孔位偏位及混凝土浇筑易跑料等问题,大大提高了成孔效率及浇筑质量,受到了业主、监理、设计、地勘及质检站的一致好评。

秀山县两园大桥建设项目
秀山县两园大桥位于秀山县县城,东西向跨越梅江河,全长159.238m(含桥台),大桥跨径布置:4×37.5m,桥梁下部采用桩基+独立墩结构,桥台采用桩承式轻型桥台。桩基按嵌岩桩设计,以中风化灰岩为持力层,采用冲击成孔。秀山县两园大桥与学府大桥处于同一地质区域,桩基范围内均存在大小不一的溶洞、溶隙,溶沟、溶隙内为软塑浅黄色粘土充填。在本工程桩基施工中采取了两阶段反复冲击回填法穿越溶洞桩基施工技术,确保了两园大桥桩基工程的顺利完工,给建设方和施工方均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